過去幾年,曾經風光無限的中外汽車合資企業遭遇滑鐵盧。那么,這一現狀的成因何在?問題可能出在哪里?大家需要怎樣的反思?近期,本田汽車在華動作引發廣泛關注,也引起筆者的系列思考。
不得不說的是,作為汽車產業的觀察者,我一直認為,全球汽車企業屈指可數,而一家汽車企業的成功,至少要有半個世紀或歷經三代人的發展與歷練。以這樣的標準,本田汽車一直都是我比較認可和推崇的企業,而本系列思考只涉及其在華的發展路徑與利弊得失。為便于閱讀,每篇千字,文后有200多字的再思考。
日前,有媒體披露:6月28日,廣汽本田官方微博號發布消息,推出“628狂歡購車節”,指導價19.78萬元起的廣汽本田雅閣,最高直降5萬元(含置換補貼),優惠后14.78萬元起。
其實,只要在網上搜一下“雅閣降價”,少則3萬-4萬元,多則5萬-6萬元……這在以前是誰都想象不到的吧。畢竟,自20多年前在廣州實現本土化生產,前幾代雅閣轎車可都是市場上的“加價王”啊。
1999年3月26日,廣州本田雅閣2.3 VTi下線。作為采用較多新技術的中高級轎車,29.8萬元的價格,特別是受制于1萬輛起步的產能,讓雅閣一車難求。消費者為了盡早提車,也“得益于”經銷商的嫻熟運作,更少不了廠家的默契配合,雅閣在市場端的加價現象“應運而生”,少則三萬元,多則五萬元……可以說,廣本雅閣是國內汽車市場首開“加價”先河的車型之一。
2003年1月17日,幾乎是與海外市場同步換代的第七代雅閣下線。發動機排量為2.4L的新車售價為25.98萬元,比上一代降低4萬元。對此,廣汽本田高管給出合情合理的解釋:首先,第六代雅閣的國產化率是60%,新雅閣提升到了70%,降低了進口件成本;其次,廣本的生產規模從原來的5.9萬輛提升到了今年的11萬輛,規模帶來了平均成本的降低。
但是,到了市場端,消費者根本感受不到廠家降價4萬元的誠意。本就暢銷的雅閣愈加搶手,各地經銷商競相加價,據稱有加價8萬元,甚至更高的……經銷商“躺贏”到什么程度?坊間一直都有廣本4S店一年收回建店成本的“傳說”。
對于雅閣加價的“理由”,普遍的觀點一是產品具有的較強實力,二是廠家給出的合理價格。雅閣之所以“加價”,一方面是市場供需關系失衡,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消費者對雅閣的高度追捧,對廣汽本田和本田品牌,甚至眾多的經銷商都是好事:或名、或利、或名利,總之都是有得賺;另一方面則是對于消費者不公平,尤其是“加價”被炒到更大的幅度時,勢必引起人們對產品、對企業、對品牌的不滿,甚至是厭惡。
不僅是雅閣,同在2003年,廣汽本田的經濟型轎車——飛度(fit),加價幅度也一度高達1.5萬元。
面對質疑,甚至是謾罵,廣汽本田高管態度曖昧,稱廠家也是“受害者”。同時還公開喊話:“誰證實加價我原銀奉還”:誰到廣本指定的銷售店發現加價的行為,有證據能證明加價的,廣本馬上返還加價款項……
售車加價,本田的另一家在華合資企業——東風本田也不遑多讓。率先引進都市SUV,自2004年在國內銷售后,本田CR-V的加價幅度一直在2萬元左右;到2007年產品換代后,加價一度高達6萬元左右。直到2009年,CR-V加價的情況才有所收斂。
誰的喜悅:早在公司成立之初,本田公司創始人本田宗一郎就“欽定”了本田的企業精神,俗稱“本田的‘三個喜悅’”:制造的喜悅、銷售的喜悅和購買的喜悅。很顯然,雅閣“加價”的做法,只滿足了“制造的喜悅、銷售的喜悅”,但卻喪失了“購買的喜悅”……沒有了消費者的“喜悅”,皮之不存,毛將焉附?汽車“加價”表面上是一個市場行為,是周瑜打黃蓋——一個愿意打,一個愿意挨。但是,放長遠看,對品牌和企業信譽的傷害無疑是巨大的。如今,雅閣大降5萬元,市場反饋平平,也許印證了這一點。